发布日期:2025-08-17 02:54 点击次数:169
图片
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有的文书工具,即文房四宝,又称“文房四士”。文房四宝之名,起源于南北朝时期。自宋朝以来“文房四宝”则特指湖笔(浙江省湖州)、徽墨(徽州,现安徽歙县)、宣纸(现安徽省泾县,泾县古属宁国府,产纸以府治宣城为名)、洮砚(现甘肃省卓尼县)、端砚(现广东省肇庆,古称端州)、歙砚(现安徽歙县)。宣城市是全国的“文房四宝之乡”,是宣纸、宣笔、徽墨、宣砚的原产地。文房四宝素来被文人视为良友佳伴,古人赋予笔墨纸砚以各种别致的代称,唐代韩愈把文房四宝人格化,把他们比作四位友人,以毛颖指笔,陈玄指墨,褚先生指纸,陶泓指砚,作为文房四宝的别名,还给它们封官职。
图片
一、笔的雅称
据王羲之《笔经》记载,汉朝时天下诸侯郡国争献兔毛笔以书写洛阳鸿都门上的匾额,结果只有赵国兔毛笔入选。中山属赵,所以称毛颖为中山人,颖是指毛笔呈锥状的笔头。因以竹管作成,使用时要饱蘸墨水,故封之为中书君、管城侯、墨曹都统、黑水郡王、毛州刺史等。
管城子、中书君、毛颖
唐·韩愈《毛颖传》,说毛笔被封在管城,叫“管城子”,后为毛笔的代称, 亦称“管城君”、“管城侯”等。又因古时笔以兔毫制成,有锋颖,因此借作姓名为毛颖。
唐·韩愈《毛颖传》:言颖居中山为蒙恬所获,献于秦皇 ,秦皇封之于管城 ,号管城子 ,“累拜中书令,与上益狎,上尝呼为中书君”。后因以“管城子”、“中书君”、“毛颖”为毛笔的别称。
唐·韩愈《毛颖传》:“中书君老而秃,不任吾用。”
北宋·苏轼 《自笑》:“多谢中书君,伴我此幽栖。”
北宋·黄庭坚《戏呈孔毅父》:管城子无食肉相,孔方兄有绝交书。
宋·蔡绦《铁围山丛谈》卷五:“宣州诸葛氏素工管城子,自右军以来,世其业。”
明·徐渭《景贤祠上梁文》:“独立敢言,管城子有万夫不当之勇;疾书妙契,指南针定千古未决之疑。”
北宋·苏轼《万石君罗文传》:“武帝方向学,喜文翰,得毛颖。”
金·庞铸《冬夜直宿省中》: “陶泓面冷真堪唾,毛颖头尖漫费呵。”
元·许有壬《李惟中学士自西台侍御召入以未央宫瓦砚为贶》:“楮生、毛颖贺得友,坐令几案增光辉。”
元·瞿佑《羊毫笔》:“毛颖年深老不能,中书模画叹难胜。管城忽现左元放,草泽不容严子陵。”
墨曹都统、黑水郡王兼毛州刺史:笔的戏称。
唐·冯贽《云仙杂记·笔封九锡》:“薛稷(唐代书法家)为笔封九锡,官拜墨曹都统,黑水郡王兼毛州刺史。
毛元锐:唐代文嵩仿韩愈《毛颖传》作《四侯传》,给毛笔戏题的姓名。取其形圆而尖,以毛制成。
南宋·王应麟《小学绀珠·器用·四侯》:“管城侯毛元锐(笔),即墨侯石虚中(砚),好畤侯褚知白 (纸),松滋侯易玄光(墨)。”
清·厉荃《事物异名录·文具·笔》:“宣城毛元锐,字文鋒,封焉管城侯。”
彤管
①古代女史用以记事的杆身漆朱的笔。
《诗·邶风·静女》:“静女其娈,贻我彤管。”
毛传:“古者后夫人必有女史彤管之法,史不记过,其罪杀之。”
《后汉书·皇后纪序》:“女史彤管,记功书过。”
唐·李贤 :“彤管,赤管笔也。”
②指女子文墨之事。
清·陈康祺 《郎潜纪闻》卷九:“三闺秀时代相近,并有功是书。彤管清徽,一时鼎峙,韵矣哉!”
③指汉代尚书丞、尚书郎每月所赐的一双赤管大笔。后用为在朝任官之典。
《晋书·夏侯湛传》:“入閶闔,躡丹墀,染彤管,吐洪煇,干当世之务,触人主之威,有效矣。”
明·何景明《田子行》:“我持彤管双凤翎,浮沉帝傍近紫庭。”
④指画笔。
明·唐寅《题牡丹画》:“穀雨花枝号鼠姑,戏拈彤管画成图。”
越管:越竹所制的毛笔杆。亦代称上等毛笔。
唐·薛涛《十离诗·笔离手》:“越管宣毫始称情,红笺纸上撒花琼。”
北宋·梅尧臣《走笔戏邵兴宗》:“细粒吴粳谁下咽,尖头越管底能操?”
玉管:毛笔的美称。
隋·薛道衡《初学记·咏苔纸》:“今来承玉管,布字改银钩。”
明·陈汝元《金莲记·湖赏》:“殷勤玉管传深意,顒望着霜红暗题。”
《群音类选·点绛唇·相思》曲:“挑银灯,拂锦牋,摘玉管,磨穿砚,写了俏姻缘。”
清·蒋春霖《鹧鸪天》词:“临玉管,试琼甌,醒时题恨醉时休。”
翠管:毛笔的别称。
唐·李远《观廉女真葬》:“玉窗抛翠管,清袖掩银鸾。”
北宋·柳永《凤衔杯》词:“想初襞苔牋,旋挥翠管红窗畔。”
明·孙柚《琴心记·家门始终》:“全凭翠管,巧将一段春织,风流写入宫商调。”
斑管:毛笔。以斑竹为杆,故称斑管。
唐《怀素上人草书歌》:“铜瓶锡杖倚閒庭,斑管秋毫多逸意。”
元·白朴《阳春曲题情》:“轻轻斑管书心事,细摺银笺写恨词。”
明·李日华《南西厢·尺素缄愁》:“书已写完,无可表意,聊奉汗衫一领……斑管一枝。”
羊毫、狼毫、兼毫
湖笔的原料由羊毛、黄鼠狼尾巴或两种混合制成。羊毛笔头称羊毫,黄鼠狼笔头称狼毫,两种混合笔头称兼毫。故有人作为笔的别称。
秋兔毫:指毛笔。因用秋季兔的毫毛所制,故称。
北宋·黄庭坚《刘晖叔洮河绿石砚》:“莫嫌文史不知武,要试饱霜秋兔毫。”
宋·陈与义《和张规臣水墨梅》之四:“含章檐下春风面,造化功成秋兔毫。”
霜毫:毛笔的别称。
清·龚自珍《己亥杂诗》:“霜毫掷罢倚天寒,任作淋漓淡墨看。”
弱毫:毛笔的别称。
晋·陶渊明《答庞参军》:“物新唯人旧,弱毫多所宜。”
毫锥:指毛笔。
唐·白居易《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》:“策目穿如札,毫锋锐若锥。”自注“时与微之各有纤锋细管笔,携以就试,相顾辄笑,目为毫锥。”
毫颖:毛笔尖。犹笔端。
金·周昂《送李天英下第》:“试卷波澜入毫颖,莫教欧九识刘几。”
明·沈德符《野获编·玩具·高丽贡纸》:“﹝高丽﹞贡牋,又名镜面牋,毫颖所至,锋不留行,真可贵尚,独稍不宜于画。”
兔毫、麟管:这两个称呼出现在楹联“兔毫推赵国,麟管赐张华”中,其中“麟管”是指晋武帝赐给名笔“麟角管”。
鸡距、鹿毛、鼠须、麟角:都是古名笔的称呼。这四个称呼出现在一对联中:“鸡距鹿毛花开五色,鼠须麟角笔扫千军”。
佩阿、昌化:笔神的别称。
湖颖:湖笔的美称。
毫素:毛笔和写字作画用的白色细绢。后泛称纸笔。
北宋·秦观 《陈用之学士挽词》:“愿写此情歌挽者,泪霑毫素不成篇。”
龙须友:笔的别称。
唐·冯贽 《云仙杂记·龙须友》:“ 郄宏 射策第一,再拜其笔曰:'龙鬚友使我至此。’”
尖头奴:毛笔的代称。
北魏古弼以聪敏正直为太宗所嘉,赐名曰笔,取其直而有用,后改名弼。弼头尖,世祖常名之曰笔头。一日诏以肥马给骑人,弼命给弱者。世祖大怒曰:“尖头奴,敢裁量朕也!朕还台,先斩此奴!”见《魏书·古弼传》。后遂以“尖头奴”为毛笔的代称。亦省称“尖奴”。
北宋·杨适《绝句》:“尖头奴有五兄弟,十八公生四客卿。”
金·元好问《刘远笔》:“三钱鸡毛吐皇坟,尖奴定能张吾军。”
毛锥子:毛笔的别称。因其形如锥﹐束毛而成,故名。
黄葆桢《醉后看弄乌古刀》:“安用毛锥子,何如屠狗豪?”
翰:长而硬的羽毛,古代用来写字。后来借指毛笔、文字、书信等
《晋书·虞溥传》:“若乃含章舒藻,挥翰流离,称述事务,探赜究奇……亦惟才所居,固无常人也。”
唐·沈佺期《和元舍人万顷临池玩月戏为新体》:“挥翰初难拟,飞名岂易陪。”
北宋·王安石《送董伯懿归吉州》:“亦曾戏篇章,挥翰疾蒿矢。”
明·李东阳《麓堂诗话》:“卞户部华伯在景泰间,盛有诗名,对客挥翰,敏捷无比。”
明·王洪《奉和胡学士光大侍从游万岁山诗韵》之五:“珥貂黄阁老,挥翰玉堂人。”
清·李渔《意中缘·名逋》:“终日价挥翰成风,泼墨如雨,给不尽好事之求。”
图片
二、墨的雅称
易元光、青松子、松滋侯:墨的戏称
唐朝文嵩撰《松滋侯易元光传》,以墨拟人。易水盛产名墨,故墨姓易,墨黑而有光,故名元光。又因墨系用松烟制成,故称其先人为青松子。
《文房四谱·墨谱》引文嵩《松滋侯易元光传》:“易元光,字处晦,燕人也。其先号青松子,颇有材干,雅淡清贞,深隐山谷不仕,以吟啸烟月自娱……尝与南越石虚中 (指砚)为研究云水之交,与宣城毛元锐 (指笔)、 华阴楮知白 (指纸)为文章濡染之友……世为文史之官,特詔常侍御案之右,拜中书监儒林待制,封松滋侯。”
藏锋都尉:笔的戏称。
唐·薛涛《四友赞》:“磨润色先生之腹,濡藏锋都尉之头,引书媒而黯黯,入文亩以休休。”四句分别指砚、笔、墨、纸。
龙香剂:名墨名。唐玄宗御墨是用松烟、麝香、公丁香制成。因此,唐玄宗御墨亦称为“龙香剂”。
唐·冯贽 《云仙杂记·墨》:“ 玄宗御案墨曰龙香剂。”
南宋·顾文荐《负暄杂录·墨》:“本朝熙丰间,张卿遇供御墨,渐用油烟入脑麝金箔,谓之龙香剂,东坡先生颇称赏焉。”
元·张可久《水仙子·湖上》曲:“醉墨洒龙香剂,新絃调凤尾槽。”
龙宾:守墨之神。指名墨。
唐·冯贽 《云仙杂记·陶家瓶馀事》:“ 玄宗御案墨曰龙香剂。一日,见墨上有小道士如蝇而行。上叱之。即呼'万岁',曰:臣即墨之精-- 黑松使者也。凡世人有文者,其墨上皆有龙宾十二。'上神之,乃以分赐掌文官。”后因用指名墨。
元·泰不华《桐花烟为吴国良赋》:“龙宾十二吾何有,不意龙文入吾手。”
元·本高明《琵琶记·五娘书馆题诗》:“芸叶分香走鱼蠹,芙蓉妆粉养龙宾。”
松烟侯、松燕督护、玄香太守、毫州诸郡平章事、黑松使者:墨的戏称
古时制墨,多用松烟,品质上乘的还要添加香料,古人因此戏称为松烟侯、黑松使者、玄香太守、毫州楮郡平章事等。
唐·冯贽《云仙杂记·墨封九锡》:“(薛稷 )又为墨封九锡,拜松燕督护、玄香太守,兼毫州诸郡平章事。”
唐·冯贽《云仙杂记·黑松使者》:“玄宗御案墨曰龙香剂。一日见墨上有小道士,如蝇而行,上叱之,即呼万岁,曰:'臣即墨之精黑松使者也。’”
南宋·孙奕《履斋示儿编·杂记·人物异名》:“墨曰陈玄,黑松使者。”
唐·庄南杰《寄郑碏迭石砚歌》:“笔头抢起松烟轻,龙蛇怒斗秋云生。”
唐·安鸿渐《题杨少卿书后》诗:“端溪石砚宣城管,王屋松烟紫兔毫。”
北宋·黄庭坚《答王道济寺丞观许道宁山水图》:“往逢醉许在长安,蛮溪大砚磨松烟。”
金·董解元《西厢记诸宫调》卷四:“文房四宝都拈住,谩把松烟试。”
陈玄:墨的别称。墨色黑,存放年代越陈越佳,故称。
唐·韩愈《毛颖传》:“颖(笔)与绛人陈玄(墨) 、 弘农陶泓(砚)及会稽褚先生友善(纸),相推致,其出处必偕。”
南宋·孙奕《履斋示儿编·杂记·人物异名》:“墨曰陈玄,黑松使者。”
南宋·庄季裕《鸡肋编》卷下:余尝和吴观墨诗云:“赖召陈玄典籍传,肯教边腹擅便便。”
玄香:墨的别称。
明·李时珍《本草纲目·墨》﹝释名﹞:“乌金、陈玄、玄香、乌玉玦。”
玄玉:黑色的玉。也指墨丸,墨锭。
明·高启《赠卖墨陶叟》:“玄玉初成敢轻用,万里豹囊曾入贡。”
玄珠:墨的别称。
金·元好问《赋南中杨生玉泉墨》:“万灶玄珠一唾轻,客卿新以玉泉名。”
玄圭:圭,为一种黑色的玉器,上尖下方,古代用以赏赐建立特殊功绩的人。玄圭,也指墨,言其色黑而形似圭。
南宋·杨万里《春兴》:“急磨玄圭染霜纸,撼落花须浮砚水。”
宋·刘正翚《兼道携古墨来感之为作此诗》:“锦囊珍重出玄圭,双虬刻作蜿蜒态。”
乌金:墨的别称。
明·李时珍《本草纲目·墨》﹝释名﹞:“乌金、陈玄、玄香、乌玉玦。”
乌丸:墨的别称。
北宋·陈师道《古墨行》:“秦郎百好居第一,乌丸如漆姿如石。”
松腴:指松烟墨。
北宋·苏轼《六观堂老人草书》:“苍鼠奋髯饮松腴,剡藤玉版开雪肤。”王十朋注:“松腴,墨也。”
松液:松烟墨汁。
元·宋无《端石砚》:“要与陶泓作佳传,老磨松液写《黄庭》。”
麝墨:含有麝香的墨。后泛指名贵的香墨。
唐·王勃 《秋日饯别序》:“研精麝墨,运思龙章。”
元·张弘范 《墨竹》:“麝墨芸香小玉丛,澹烟横月翠玲瓏。”
元·马祖常 《礼部合化堂前后栽小松》之二:“微风吹几帷,砚池麝墨香。”
麝煤:即麝墨。
唐·韩偓《横塘》:“蜀纸麝煤添笔媚,越 甌犀液发茶香。”
南宋·杨万里《送罗永年西归》:“南溪鸥鷺如相问,为报春吟费麝煤。”
清·金农《短睡十韵》:“不然夭桃百媚 楚女顋,翠蛾一一画麝煤。”
轻煤:指轻细的烟灰,是古代制墨精料。
北宋·苏轼 《欧阳季默以油烟墨二丸见饷各长寸许戏作小诗》:“书窗拾轻煤,佛帐扫馀馥。”
松煤:墨的别称。
北宋·欧阳修《石篆》:“山中老僧忧石泐,印之以纸磨松煤。”
灶煤:墨的别称。
北宋·苏轼《孙莘老寄墨》:“瓦池研灶煤,苇管书柿叶。”
书煤:墨的别称。
唐·薛涛《四友赞》:“磨润色先生之腹,濡藏锋都尉之头,引书煤而黯黯,入文亩而休休。”四句分别指砚、笔、墨、纸。
奇煤:指名墨。
北宋·张耒《鲁直惠洮河绿石砚冰壶次韵》:“平生笔墨万金直,奇煤利翰盈箧收。”
宝煤:珍贵的墨。
金·刘仲尹《谢孔遵席后堂画山水图》:“玉腕雪回犀管细,宝煤香散凤绡空。”
珍煤:珍贵的墨。
北宋·文同《谢杨侍读惠端溪紫石砚》:“贵价市珍煤,风前试寒泓。”
墨卿: 墨的戏称。
北宋·苏轼《万石君罗文传》:“是时墨卿、楮先生,皆以能文得幸。而四人同心,相得欢甚,时人以为文苑四贵。”
墨丸:古墨的一种。形圆如丸,故名。陶宗仪《辍耕录》卷二十九:“上古无墨,竹挺点漆而书。至魏晋时,始有墨丸,乃漆烟、松煤夹和为之。
南宋·陆游《剑南诗稿·掩户》:“香缕映窗凝不散,墨丸入砚细无声。”
黑蛟:意思是指黑色的蛟,也指墨汁。
北宋·梅尧臣《观书》:“亲传笔法中郎孙,妙作蚕头鲁公体。试写麻笺滑似苔,黑蛟矫矫秋潭底。”
南宋·陆游《醉书山亭壁》:“绿蚁滟尊芳酝熟,黑蛟落纸草书颠。”
南宋·方岳《郑总干致芦管笔》:“中书采邑初管城,笛材饱霜摇绿云。春烟落纸黑蛟瘦,不可一日无此君。”
翠饼:墨的别称。
北宋·苏轼《赠潘谷》:“何似墨潘穿破褐,琅琅翠饼敲玄笏。”
金·段成己《跋秦得真墨》:“翠饼莹如雅背浄,玉图香鄙麝脐薰。”
南宋·苏泂《川墨送两冯君》:“琅玕翠饼敲玄笏,老我残砖直愧渠。”
清·厉鹗《三部乐·流求纸》:“乍磨翠饼,须分写欢斯异境。”
乌玉玦:墨的别称。
北宋·苏轼《孙莘老寄墨》:“近者唐夫子,速致乌玉玦。”
明·李时珍《本草纲目·墨》﹝释名﹞:“乌金、陈玄、玄香、乌玉玦。”
图片
图片
笺
三、纸的雅称
楮先生、褚知白:纸的戏称。
古时浙江会稽(今浙江绍兴)出产的贡纸颇为出名,楮树之皮是造纸的上等原料,因称楮先生,简化为“楮生”。而褚与楮音同形近,故有人从人的姓氏中取“褚”为纸的姓氏,称之为会稽褚知白。
唐·韩愈《毛颖传》:“颖(笔)与绛人陈玄(墨)、弘农陶泓(砚)及会稽楮先生(纸)友善,相推致,其出处必偕。”此文将笔、墨、砚、纸拟人化,称纸为楮先生,后遂以楮先生为纸的别称。
南宋·陆游《日饮酒对梅花醉则拥纸衾熟睡》:“孤寂惟寻曲道士,一寒仍赖楮先生。”
元·许有壬《李惟中学士自西台侍御召入以未央宫瓦砚为贶》:“楮生毛颖贺得友,坐令几案增光辉。”
北宋·苏易简《文房四谱·纸谱四》引文嵩《好畤侯楮知白传》:“'楮知白'……中常侍蔡伦搜访得之于耒阳,贡于天子。”
楮国公、白州刺史、文馆书史、统领万字军界道中郎将:纸的戏称。
唐·冯贽《云仙杂记·纸封九锡》:“稷又为纸封九锡,官拜楮国公,白州刺史,统领万字军界道中郎将。”
好畤侯:因纸柔韧,可随意裁剪,畤和纸音近,故爵号“好畤侯”。
楮待制、剡溪遗老:纸的别名。
《事物异名录·文具·纸》引宋洪林《文房图赞》:“楮待制,名田,字为良,号剡溪遗老。”
《广群芳谱·木谱八·楮》引明闵文振《楮待制传》:“楮待制初名藤,及长为世用,更名知白,会稽剡溪人。”
楮君:指纸。
南宋·岳珂《桯史·周梦与释语》:“士掷其报章于门而去。阍者白之,曰:'正自乏楮君,就席以为室间书庋。’”
楮练:用楮树皮制成的纸。其洁白如帛练,故称。
明·袁宏道《岁时纪异》:“吴中最重节物……正月上元作灯市,采松叶结棚于通衢,下缀华灯,灯有楮练、罗帛、琉璃、鱼魫、麦丝、竹缕诸品,皆彩绘人物故事,或为花果虫鱼之像。”
玉楮:纸的美称。
元·陈端《以剡溪赠待诏》:“云母光笼玉楮温,得来原自剡溪濆。”
玉鸾纹 :有图样纹饰的彩笺。
元·陈基《无题》:“吴笺新制玉鸾纹,冲雨殷勤寄荜门。”
云肪:白色的脂肪。喻指白纸。
北宋·米芾《寄薛郎中绍彭》:“象管细轴映瑞锦,玉麟棐几铺云肪。”
文亩:纸的别称。
唐·薛涛《四友赞》:“磨润色先生之腹,濡藏锋都尉之头,引书媒而黯黯,入文亩以休休。”四句分别指砚、笔、墨、纸。
楮幅:书写文章所用的纸张。
清·周亮工《跋顾少宰朱卷》:“以至一品题也,昔则标举要会,多止数言,而今则駢章丽句,环诵满楮幅矣。”
溪藤:指剡溪纸。浙江剡溪所产的藤制纸最为有名。唐、宋时期,浙江一带多采用古藤造纸,故名“剡藤”、“溪藤”、“剡溪藤”或“藤纸”。
北宋·苏轼《孙莘老求墨妙亭》:“书来乞诗要自写,为把栗尾书溪藤。” 苏辙注:“溪藤, 剡溪纸也。”
北宋·苏轼《六观堂老人草书》:“苍鼠奋须饮松腴,剡藤玉版开雪肌。”
宋·陈与义《次何文缜题颜持约画水墨梅花韵》之一:“牕间光景晚来新,半幅溪藤万里春。”
南宋·陆游《小园花盛开》:“更嗟著句多尘思,惭愧溪藤似截肪。”
清·金人瑞《题邵僧弥画》:“我有剡溪藤一副,无人重写妙莲花。”
蛮笺:亦作“蛮牋”。唐时高丽纸的别称。亦指蜀地所产名贵的彩色笺纸。
唐·陆龟蒙《酬袭美夏首病愈见招次韵》:“雨多青合是垣衣,一幅蛮笺夜款扉。”
赫蹏:亦作“赫蹄”。古代称用以书写的小幅绢帛。后亦以借指纸。
《汉书·外戚传下·孝成赵皇后》:“武(籍武)发箧中,有裹药二枚,赫蹏书。”颜师古注:“邓展曰:'赫音兄弟阋墙之阋。’应劭曰:'赫蹏,薄小纸也。’”
云蓝:云蓝纸是唐代的一种加工麻纸,有蓝色云状的图案,其制作者是晚唐花间派诗人段成式。据潘吉星先生研究,云蓝纸的制作原理是让浅蓝色染液在纸面上流动,由其流动轨迹自然形成云状。后来日本也出现这类纸,称云纸。
南宋·姜夔《次韵千岩杂谣》:“道士有神传火枣,故人无字入云蓝。”
清·袁枚《随园诗话》卷六:“胸中多少英雄泪,洒上云蓝纸不知。”
方絮:“絮”指原料,而“方”就是成品形状。“方絮”的意思就是说:纸是水中的絮经过滤水之脱水,粘结后而成的方形物。
《初学记》卷二一引 汉服虔《通俗文》:“方絮曰纸。”
《文房四谱》卷四引唐段成式《与温庭筠云蓝纸绝句》序:“红方絮中,更拟相思之曲。”
北宋·吴淑《纸赋》:“方絮之体,平滑如砥。”
麦光、白滑、水翼、凝霜:古纸名。 冯应榴注引《一统志》:“徽州府歙县龙须山出纸,有麦光、白滑、水翼、凝霜之名。”
北宋·苏轼《和人求笔迹》:“麦光铺几净无瑕,入夜青灯照眼花。”
元·王逢《赠别浙省黑黑左丞三十韵》:“忧君尚有疏,儻寄麦光牋。”
笺:笺,纸也。供题诗、写信等用的(质量较高的)小幅纸张 。笺纸,也称诗笺、信笺,是专指以传统的雕版印刷方法,在宣纸上印以精美、浅淡的图饰,为文人雅士传抄诗作或书札往来的纸张。
元·王逢《宫中行乐词》:“宴分王母乐,诏授薛涛笺。”
玉叶:指优质笺纸。
唐·元稹《赠严童子》:“解拈玉叶排新句,认得金环识旧身。”
唐·皇甫枚《三水小牍·步飞烟》:“﹝ 赵象 ﹞又以剡溪玉叶纸,赋诗以谢。”
南宋·杨万里《题曾无巳所藏高丽匹纸蔡君谟欧公笔迹》:“三 韩 玉叶展明蠲,诸老银鉤卷碧鲜。”
玉笺:亦作“玉牋”。笺纸的美称。
宋·赵汝茪《梅花引》:“题破玉笺双喜鹊,香烬冷,绕银屏,浑是山。”
清·刘献廷《赠下河孙幕府代》:“绮绣敷青史,芳华润玉笺。”
玉版笺、玉版纸:“版”亦作“板”。笺纸的一种,元代四川所造。由几层合一加工制成,坚润似玉,故名。《绍兴府志·物产志二》:“玉版纸莹润如玉。”
元·乔吉 《新水令·闺丽》套曲:“空揣着题诗玉版笺,织锦香罗帕。”
元·汤式 《一枝花·赠草圣》套曲:“括造化攒成赤兔毫,挽沧溟磨彻乌龙墨,灿日月光摇玉版笺,吐烟云香彻紫英石,四宝清奇。
图片
四、砚的雅称
石虚中、居默、即墨侯:砚的代称。
唐代文嵩以砚拟人,称砚姓石,名虚中,字居默,封“即墨侯”。作《即墨侯石虚中传》曰:“石虚中,字居默,南越人,拜即墨侯。”因此,“石虚中”、“居默”、“即墨侯”成了砚的拟人代称。
离石乡侯、使持节即墨军事长史兼铁面尚书:砚的戏称。
唐·冯贽《云仙杂记·砚封九锡》:“薛稷又为砚封九锡,官拜离石乡侯、使持节即墨军事长史兼铁面尚书。
润色先生:砚的戏称。
唐·薛涛《四友赞》:“磨润色先生之腹,濡藏锋都尉之头,引书媒而黯黯,入文亩以休休。”四句分别指砚、笔、墨、纸。
岩屋上人:砚的戏称。
清·王继香《醉庵砚铭》曰:“昔人号砚曰润色先生,曰岩屋上人,曰铁面尚书,余独取其静而真也,谥之曰静真先生。”
石君、罗文、龙尾:宋代苏东坡曾为婺源龙尾山“罗文砚”,写过一篇《万石君罗文传》传记。说:“罗文,歙人也,其上世常隐龙尾山。” 并说 “罗文” 因 “助成文治,厥功茂焉” 封 “万石君”。因此,不管是什么材料制作的砚,都统称石君。
北宋·苏轼《龙尾砚歌》:“君看龙尾岂石材,玉德金声寓于石。”
石友:古人特别珍惜“情”,读书人都把书斋中的各种珍品,以友相看,所以砚被俗称为石友。
南宋·王炎 《题童寿卿博雅堂》:“ 剡溪来楮生, 歙穴会石友。”
南宋·范成大 《复以蟾砚归龚养正》:“梦里何人歌式微,觉来石友在书幃。”
清·曹寅 《竹村惠砚》:“邸舍餘闲困墨逋,平生石友慰操觚。”
璧友:古砚名。
北宋·陶榖《清异录·文用·璧友》:“予家世宝一砚,阴有字云'璧友’,似是唐物。”
石田:指石砚。
清·钮琇《觚賸·石言》:“ 石户之封可守,石田之穫不虚;传子孙而无累,貽朋友而欣愉。”
清·方文《病中寄邓柬之》:“药里但随庭草积,学徒应供石田荒。”
石泓:砚的别称。
北宋·黄庭坚《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》:“晴窗影落石泓处,松煤浅染饱霜兔。”
寒泓:指砚台。
唐·庄南杰《寄郑碏迭石砚歌》:“半掬春泉澄浅清,洞天彻底寒泓泓。”
北宋·文同《谢杨侍读惠端溪紫石砚》:“贵价市珍煤,风前试寒泓。”
墨海:一般称大的砚台,也有称为海砚的。墨海也指大墨盆。湍翟灏《通俗编》曰:“今书大字用墨多,则以瓦盆磨之,谓其盆曰:墨海。”
北宋·程俱《谢人惠砚》:“帝鸿墨海世不见,近爱端溪青紫砚。”
墨池:一般特指小的砚台。即大砚称“海”,小砚称“池”。
宋·范正敏《遯斋闲览·墨地皮棚》:“ 王僧彦 父名 师古 ,常自呼砚为墨池。”
金·董解元《西厢记诸宫调》卷四:“文房四宝都拈住,谩把松烟试,墨池点得兔毫浓,拂拭锦笺一纸。”
郁达夫《采石矶》:“他拿起笔来,往墨池里扫了几扫,就模模糊糊的写了下去。”
墨盘:一般比较浅的砚台俗称墨盘,通俗指像是盘子状的较大型砚台。
墨田:“墨田”,取耕耘的意思,研墨如耕田。
砚山:依石头的天然形状凿为砚,刻石为山,所以叫做砚山。
砚池:有一种砚的形状是凹形,称作砚池。亦指砚端贮水处。
唐·杜荀鹤《题弟侄书堂》:“窗竹影摇书案上,野泉声入砚池中。”
清·王端履《绝句》:“风雪连朝睡起迟,砚池冰满罢吟诗。”
砚瓦:即瓦砚。旧常取古宫殿之瓦为砚,故名。后为砚的通称。
元·乔吉《水仙子·廉香林南园即事》:“玉龙笔架,铜雀砚瓦,金凤笺花。”
砚台:俗称砚瓦。
唐·司空图《偶诗五首》其一:“夕阳照个新叶红,似要题诗落烟台。”
陶砚:瓦砚、澄泥砚、泥砚、砚瓦的统称。
砚田:旧时文人恃文墨为生,故谓砚为“砚田”。
南宋·戴复古《寄王溪林逢吉》:“以文为业砚为田。”
北宋·唐庚 《次泊头》诗:“砚田无恶岁,酒国有长春。”
陶泓:唐代韩愈《毛颖传》称砚为陶泓。陶泓指砖瓦砚。在唐宋时代,石砚已普遍,但开采困难,制作条件限制,相比较而言,陶砚便于制作。
唐·韩愈《毛颖传》:“颖(笔)与绛人陈玄(墨) 、 弘农陶泓(砚)及会稽褚先生友善(纸),相推致,其出处必偕。”
金·庞铸《冬夜直宿省中》: “陶泓面冷真堪唾,毛颖头尖漫费呵。”
元·宋无《端石砚》:“要与陶泓作佳传,老磨松液写《黄庭》。
黑白月:砚形似月,分割为磨墨和盛水两部分,前者黑,后者白,故有此雅称。
北宋·苏轼《龙尾石月砚铭》:“萋萋兮雾毂石,宛宛兮黑白月。”
图片
在古代的文房书斋中,除笔、墨、纸、砚这四种主要文具外,还有一些与之配套的其他器具,它们也是组成文具家族中必不可少的一员。明代屠隆在《文具雅编》中记述了四十多种文房用品,通常较为常见的有笔筒、笔架、墨床、墨盒、臂搁、笔洗、书镇、水丞、砚滴、砚匣、印泥、印盒、图章、卷筒等等,都是书房中的必备之品。
图片
笔挂
图片
笔搁
笔架
又称笔格、笔搁、笔山,是为了架笔用的。从样式来看,一般有挂式与搁式两种,分别称笔挂与笔搁。笔挂是用竹木制成的架子,可以倒悬笔管,做晾笔用。笔搁是搁笔之物。根据不同形状,亦称笔枕、笔山,也有称笔床,也有人物或者动物形的,往往别具情趣。
图片
笔帘
笔帘
笔帘是携带和收存毛笔的工具,把毛笔卷入其中,不会来回碰撞损坏笔头。笔帘通风,可使毛笔很快干爽。
图片
笔筒
笔筒
笔不用时垂直放置的器具。可以制作笔筒的材质较多样,瓷器、玉器、竹器、木器、漆器都有。可以是圆的,也有方的,还有做成植物形状或者其他形状的。
图片
笔洗
笔洗
洗笔的水孟叫作笔洗,古代又叫洗子。功能主要有三个,一是在写字的时候提供水,水和墨是控制墨色的关键性存在;二是湿润毛笔,毛笔在蘸墨之前一定要先润 湿,长期用干笔直接蘸墨对毛笔有损害,第三才是用来洗笔。
墨床
是在研磨墨锭的过程中稍事停歇的地方。因为墨锭磨的地方肯定是湿润的,为了防止墨汁沾到别的地方,墨床是临时搁放墨锭的地方。
图片
墨匣
墨匣
用来贮藏存放墨锭的盒子。大部分是漆匣,目的是远离潮湿。
图片
镇纸
镇纸
又称书镇,画国画的时候用来压纸或者压书,以保持纸、书面的平整。沉甸甸的,普通的就是一个长条,也有各种动物形状的镇纸。
水注
水注是在研磨墨锭时给砚台注水用的。大部分是圆壶、方壶的样子,有壶嘴,也经常做成辟邪动物形状。
水丞
水丞又称水中丞,贮砚水的小盂。无嘴,多属扁圆形。
图片
砚滴
砚滴
又名水滴、书滴,是贮存砚水用的。
砚匣
又被叫做砚盒,是安放砚台专用的。
印章
是作品完成之后,印于最后的文房器具。所用的石料有寿山石、青田石、昌化石、田黄石等等。还有铜、玉、象牙等材料。
图片
印尼、印盒
印盒
又称印台、印色池,是用来置放印泥的。大部分是瓷质或者玉质的,有圆的,也有方的。
笔掭
又称笔砚。用毛笔沾满墨汁之后,墨汁的浓度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,这时候就需要在笔掭上试验一下墨的浓淡。笔掭通常做成片状或者树叶形状。
图片
臂搁
臂搁
又称秘阁、搁臂、腕枕,是写字时为了防止墨沾污手臂,专门拿来垫在手臂下的用具。臂搁一般呈拱形,材质以竹为多。
诗筒
用以收纳抄完的诗词,或者看完的诗书。诗筒多以竹制,取清雅之意。
图片
南宋绍兴年间进士林洪(字龙发,号可山)诗文书画兼善。《文房图赞》是林洪仿韩愈《毛颖传》体例为十八种文房用具所作的图谱跋赞,涉及到笔、墨、纸、砚、水注、笔架、镇纸、界尺、印章、都承盘等,以拟人的手法给文房十八学士取了姓名字号,封了官衔司职,并配以简短的赞语,行文幽默,词清调雅,以小见大,饶有趣味。
毛中书(笔),名述,字君举,号尽心处士。
燕正言(墨),名玉,字祖圭,号体玄逸客。
楮待制(纸),名田,字为良,号剡溪遗老。
石端明(砚),名甲,字元朴,号岩屋上人。
水中丞(水注),名潜,字仲含,号玉蜍老翁。
贝光禄(文贝),名粲,字孺文,号洁菴小友。
石架阁(笔架),名卓,字汝格,号小山真隐。
边都护(镇纸)为兄弟两人,
一名镇,字叔重,号句曲山民;
一名妥,字元安,号如石静君。
黎司直(界尺)兄弟两人,
一名合,字志齐,号木讷老人;
一名仝,字季方,号抱椠书生。
刁吏书(裁刀),名刚,字克之,号桂溪野客。
竺秘阁(臂搁),名冯,字可冯,号无弦居士。
曹直院(笔托),名导,字公路,号介轩主人。
方正字(压尺),名端,字士直,号恶圆老叟。
齐司封(剪刀),名敏,字功父,号快阁隐居。
胡都统(糊斗),名厚,字伯固,号善补畴士。
印书记(印章),名篆,字少章,号明信公子。
黄秘书(封泥),名密,字惟谨,号斗室隐者。
般都承(都承盘),名藏,字利用,号通悟先生。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